1、 綠色建筑專項規
為了深入貫徹實施《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》以及各省、市綠色建筑實施意見相關聯的法律、法規、規章、意見和政策規定,加快推進綠色建筑有序發展,促進建筑產業能級提升,推動城市建設領域轉型發展,編制綠色建筑專項規劃。綠色建筑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包括調研、勘察,制定規劃總則,編制綠色建筑、建筑工業化、既有建筑綠色改造總體規劃,編制目標管理分區、政策單元劃分及指標要求制定目標管理分區、政策單元劃分及指標要求,并協助編制相關配套政策。明確綠色建筑發展目標、重點發展區域和新型建筑工業化要求等內容,并確定各類新建民用建筑的綠色建筑等級要求。
2、 區域綠色專項規劃研究
通過調研搜集規劃區基礎資料,結合發展目標,綜合分析區位條件、用地性質、開發強度、生態基底、交通狀況等因素,研究確定規劃區內每個地塊或單體建筑的綠色建筑星級潛力,形成綠色建筑星級潛力分布圖。
3、生態修復設計
“生態修復、城市修補”簡稱“雙修”,指用再生態理念,修復城市中被破壞的自然環境和地形地貌,改善生態環境質量,用更新織補的理念,拆除違章建筑,修復城市設施、空間環境、景觀風貌,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。雙修是治理城市病、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舉措,是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,大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途徑,是城市轉型發展的重要標志。
4、海綿城市設計
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,充分發揮建筑、道路、綠地和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、蓄滲和緩釋作用,有效控制雨水徑流,實現自然積存、自然滲透、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。
改變傳統的快速排水模式為“滲、滯、蓄、凈、用、排”這六位一體的生態化、綜合化排水模式,實現規劃理念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合理對接。
通過增加綠地面積、鋪設透水地面等手段降低地表徑流;利用雨水花園、下凹式綠地等手段降低雨水外排、加強雨水入滲;應用雨水回收利用系統減少場地雨水外排,對場地雨水進行徑流控制,起到改善生態環境,減少暴雨災害的作用。
合理使用非傳統水源。通過雨水回收利用與中水利用等手段,使用非傳統水源進行室內沖廁、室外綠化灌溉、道路澆灑、汽車沖洗等,起到節約水資源的作用。
5、智慧城市設計
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、分析、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,對民生、環保、公共安全、城市服務、工商業活動等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。
6、城鎮治理方案
盡可能滿足人的生活需要
充分尊重和發揚當地的生活傳統
最大限度地綠化和美化環境
塑造城鎮不同地特點和培育有個性地城鎮
7、產業規劃咨詢服務
對經濟發展階段和產業結構分析,明確當前產業問題和預測未來發展方向。
根據全球、區域或周邊城市產業轉移、區域政策和本地產業特征等,分析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、挑戰及優劣勢。
針對現狀和發展條件,提出產業發展的總體戰略,如結構升級、集群化、高技術化、區域協調 分工等,并按一定標準確定優勢(或主導)產業及其戰略。
根據現狀產業分布和"發展連片、企業進園"等原則,確定“點、軸、帶、圈、片、區”的總體布局,或提出優勢產業布局意向、明確各區產業類型及規模。
8、特色小鎮咨詢服務
產業規劃研究
空間規劃研究
旅游規劃研究
環境研究